易禾上品作品 松慢民宿-孤独咖啡馆
赖特曾说,建筑应如从土地中自然生长出来;路易斯·康倾听材料的意志,道出“砖想成为拱”的领悟。当疫情如一个巨大的顿号,让疾驰的世界骤然静默,我们也终于有机会停下脚步,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坚守的价值。对于设计师易平而言,这段沉淀的时光让他更加确信:打动人心、经得起时间打磨的设计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追逐,而应是一种回归——它当如山间的青苔,在寂静中缓慢生长,自带从容而笃定的生命力。
设计师易平
从业近二十载,易平的笔触早已褪去青涩,逐渐走向成熟与自觉。从参与成都广播电视塔、新会展中心等大型项目,到成立独立工作室“易禾上品”,他经历过行业的辉煌与喧嚣,也深思过房地产黄金年代背后的匆促与模糊。正是在这浮浮沉沉的交叠之中,他逐渐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初心—— “喜欢做设计”,并一步步构建出属于自我的设计语言。
展开剩余92%易禾上品作品 松慢民宿-孤独咖啡馆
如今再谈设计,他不再讲述夸张的形态与昂贵的材料,而是描绘天光洒落的刹那、石缝间悄然萌发的青苔、雪山映照下的一方咖啡馆。他希望在所构筑的空间中,将自然温柔地融入每一处细节,让那些曾经深深治愈过他的光影、材质与场景,也能安静地治愈每一个推门而入的人。
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,易平始终保持反思。他警惕“网红式”的浮华,更愿以空间的温度,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真实感知。他的设计日趋克制,不依赖张扬的符号,却散发着宁静的诗意。一道光隙、一方中庭、一幅恰到好处的画,都是他坚持的“真实体验”——人与自然,本应如此相见。
易禾上品作品 沏茶师·遊园
1、把空间作为目的地
Q:您提出的"目的地酒店"中的"目的地",是否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?
A:是的,"目的地"在这里确实具有双重意味。最表层的理解,是指酒店作为一个度假旅行的物理终点。但我觉得设计要更多思考另一层,就是精神的归处。
我希望能运用建筑的语言,去营造一种真实的、难以复制的体验。最终的目的,是让空间超越单纯的居住功能,能够温柔地抵达人的内心,提供慰藉、启发沉思。
Q:在你的设计中,这种精神性是如何表达的?
A:当大家把一个酒店或者某个空间当成目的地,除了建筑所在的自然风景,建筑本身变成了值得体验的东西,我希望人在这里有精神性的感受,找到一种共鸣,它远不止于视觉的好看,应该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触动与回应。等他离开之后,某个瞬间依然会回想起在那里的体验,比如光的温度、风的流动、材料的肌理,或是某一刻的宁静。这种精神性其实也源自疫情带给我的内省,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安顿情绪、连接自然、并且经得起时间回味的空间,而不只是一处短暂的容身之所。
易禾上品作品 松慢民宿
Q:在不同的项目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设计手法?
A:有的。天光与中庭,是我们几乎所有项目中的共同语言。我始终希望藉由一扇天窗,将自然的光、风、甚至雨声引入空间内部,让人与天空、与气候产生对话。从建筑结构上讲,这不仅是为了照明,更是为了打破平面的局限,让空间在垂直维度上形成交互与流动。这种对空间立体关系的探索,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设计主线。
Q:你自己喜欢的空间是什么样?
A:克制而具有神秘感的。它不依赖于整面的落地窗去制造与自然的“无缝连接”,而是在一个包裹的空间里开一个天光,让人感觉空间中还有另一个世界,但它需要你去探索,去体验。我对光的理解也是如此:并非越多越好,越满越好。光,需要被精确地控制和塑造。它应当成为一种“恰好”的艺术。
易禾上品作品 「安邸」大理民宿
2、超越网红体验,追寻空间的长期主义
Q:对于商业空间设计师而言,常需将空间作为“流量入口”,在你看来,如何打造这样的流量密码?
A:以泸沽湖的「松慢」民宿为例,我们在山顶做了一个孤独咖啡馆,云层厚重的时候,这个咖啡馆就像在云海里。业主的父亲此前有抑郁症,咖啡馆建成后,他就喜欢呆在山顶,很多人特意去这里打卡。若说这其中存在所谓的“流量密码”,我认为恰恰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。从故事性、社会性、人文性上来说,都是非常特别的项目。真正的吸引力,来自于空间的人文厚度与在地独特性,而非简单的视觉传播。
同样,在成都麓坊中心的「沏茶师」项目中,尽管它被称为“网红店”,但我们从未以“网红”为目标进行设计。我们思考的依然是它的不可复制性——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到空间氛围的营造,都力求呈现一种专注而宁静的东方美学。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,人们所寻找的,正是一种能打动内心、区别于日常的体验。
易禾上品作品 成都麓坊中心「沏茶师」
Q:流量和网红效应是一种普遍的商业空间设计追求吗?
A:我们重视流量带来的关注,但反对浮于表面的“网红式体验”。真正有价值的商业空间是有深度体验感的。以我们打造的民宿为例,人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,沉浸到自然之中,身体、感受器官都是被打开的,回归真实的体验,或许才是空间所能提供的、更为长久的吸引力。
Q:您提到“空间即流量入口”,但反对“网红式体验”,那么如何在商业项目中平衡“独特性”和“大众吸引力”?
A:独特性和大众吸引力从来不是对立关系,真正尊重这片土地的记忆,让材料自己说话,留出呼吸的空隙,那种独特自然会吸引到需要它的人。独特不是贴标签,而是用材料、光影、触感,让人松弛下来。商业空间最怕冷冰冰的完美,而人的本能会向往有温度的真实。大众吸引力也不是塞进更多东西,而是敢不敢做减法。一面墙就让它粗粝着,一盏灯只照该照的地方,角落留给人去发呆。商业逻辑总怕浪费空间,但我觉得:正是这些空白,让人能把自己的情绪放进来,来了还想再来。
Q:您认为什么样的商业空间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?
A: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空间,从不声嘶力竭地标榜设计。它没有夸张的造型和刺目的符号。它的一切都是恰如其分的,是舒适的、自在的。它更像一个可靠的背景,烘托的是其中的人、发生的事、陈列的物。它不抢戏,所以能永远耐看。这种“松弛”,背后是极致的克制和对功能的深层理解。
易禾上品作品 「安邸」大理民宿
3、自然主义是一种完整的创作系统
Q:你们大部分项目都置身于自然环境中,当您身处这些场地时,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?
A:自然场域所带来的,是一种非常丰富的体验。例如我们在蓥华山做的项目,那是一个山上的川西老院落。前几次去恰逢阴天,感受并不明显。直到一个晴天,阳光倾泻而下,整个老村瞬间被唤醒,一下就爱上了老村落。青苔斑驳,院落静谧,那种盆地特有的闲适生活感一下子扑面而来。在那样的光景下,无需文献解释,也不需要导游,你自然就懂得了什么叫川西生活。这也让我意识到,同一块场地,在不同天光、季节与心境下,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绪。
另一个项目“松慢”也是如此。初看时,主体结构已建成,位置在泸沽湖却不见湖景,看似平淡。直到业主带我们登上后山一块荒草丛生的坡地,站在那里,泸沽湖开阔的姿态映入眼底,背倚松林,如诗如画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间最本真的共鸣。
也正因如此,我们最终只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约200㎡的小体量建筑。在壮阔的自然面前,庞然大物是对风景的侵略。建筑应当谦逊地融入,甚至被自然“包裹”,让人在一方空间之中,遐想广袤的天地。
易禾上品在建项目 蓥华山川西老院落
Q:你在实践"自然主义"设计中,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?
A:我理解的"自然主义"不仅仅是一种风格,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。一个是材质的原生性,我们坚持使用本地可获得的材料,它们自带地域的基因。
第二就是建造工艺的在地性。我们会最大限度把周边的关系或者优势发挥出来,例如秋山酒店的餐厅,我发现用当地的泥巴做出了质感堪比昂贵夯土墙的肌理,当时酒店主人天天守在那里,他很喜欢研究工艺,这是让我很意外的。哪怕是最寻常的材料,只要用心思考和创造,也能焕发高级的美感。松慢的石头也是当地工人做的,砌的非常有水平,他们说只有当地人能做得出来。
第三点就是空间的舒适性,把建筑、室内、软装都结合在一起,从而呈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和精神力量。我们的自然主义是从在地性、建筑逻辑、材料、工艺到商业运营的深度整合。
项目中的一些材料
Q:“廉价材料”与“高级感”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冲突?是否有意识地挑战过某些材料的传统用法?
A:材料本无贵贱,是使用方法赋予了它们价值。“高级”或许是让材料成为自己,麻布就应该粗粝,铁皮也应该是锋利。我们应该注重材料的真实质感,而非它的价格,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运用材料。
在材料运用上,我并非以一种对抗或颠覆的姿态去“挑战”传统,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尊重、理解之上的融合与创新。我更喜欢挖掘材料本身的美感,在尊重传统工艺和在地智慧的同时,用当代的设计语言和空间逻辑重新诠释和组合它们,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易禾上品作品 松慢民宿-孤独咖啡馆
4、从土地到室内的整体性思维
Q:建筑思维在你们的作品中的呈现是什么?
A:每个项目都是先有土地、自然,然后是建筑,再到内部空间。是一种整体性的、从外向内推演的逻辑。我们必须跳到建筑框架来看,甚至回归到原始场地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中去重新思考。
因此,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反复推敲,成为我们核心的设计方法。我们也始终坚持在空间中注入一种精神性的体验,例如对自然光的精心安排,让人感受到阳光的轨迹所带来的疗愈与温暖。
易禾上品作品 「安邸」大理民宿
Q:能否结合一个具体项目,谈谈建筑是如何赋予空间某种精神性的?
A:在安邸这个项目里,有一个房间是三角形的,按常规考量,为保障深度睡眠,应该完全遮蔽光线。但我们刻意保留了一道细长的天光缝隙,并在墙体背后隐晦地嵌入了另一道垂直光隙。
每天下午两点一刻左右,两束天光会在此交汇,于室内形成一道短暂却极为宁静的光的序列。那一刻光自己成了主体,带来某种近乎神圣的、专注的氛围,也会给人带来一种可被感知的仪式性与精神体验。
Q:从建筑、室内延伸到产品的整体设计中,最关键的优势在哪里?
A:最核心的优势,在于对尺度的极致把控。尺度,直接决定了人在空间中的身体感受与心理状态。无论是建筑体量、室内陈设,还是一盏灯、一幅画的位置,我都反复推敲它们与人体、与空间的比例关系,画挂置的高度、物件之间的间距、光线落点的恰到好处。也正是这种对尺度的敏感,让我们始终营造出让人感到舒适、安宁且具有精神共鸣的体验。
易禾上品作品 山海事民宿
Q:你在项目现场会注意哪些细节?
A:常规的光影观察,其实通过季节、日照角度便能大致推断。我更关注的,是材料与工艺的落地真实感,以及它们是否能够真正传递出我们最初的设计思考。
比如,有一个项目我们原计划采用毛石,但当地施工团队推荐了玉龙雪山附近的火山石。看到以后,我发现它更原生态、质感也更古朴,于是立即推翻了原有的思路。我始终认为,设计不应固执于图纸,最好的方案往往生长于现场。我们所提出的未必是最合适的,现场或许能找到最佳的答案。
过了一年半后我再去现场,看到石缝中自然生长出的青苔,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设计的惊喜。这些在地材料不是符号化的表达,而是日常的素材,它们持续地释放出安静而真诚的力量。
玉湖村当地火山石
Q:你提到更关注"日常的在地素材",是不是会刻意寻找这些在地素材?
A:我们也经常去采风,很多在地的文化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,色彩饱满丰富,或者仪式感很强,当地人对美的追求是几千年传承下来刻在骨子里的,成为一种不着痕迹的习惯。
我一般去项目现场,除了测量勘探,也会看城市博物馆,也喜欢穿巷子,一个城市的烟火气一定是在老街里。这个可能跟我生活在成都有关,有一种休闲的生活感,去充分了解这个城市,了解城市文化。唯有真正走进生活,理解每一处平淡背后的文化逻辑,让自己融入其中,才能做出有呼吸、有温度的设计,而不是提炼出文化符号,它应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身。
城市行走 糯干古寨
城市行走 香港M+美术馆
城市行走 碧山村股票配资利率
发布于:安徽省众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